首页 > 都市 > 

影视剧评论

影视剧评论小说

影视剧评论

来源:网络 作者:神火上道 主角:姬发殷寿 分类:都市 时间:2025-02-16 16:57:02

新书推荐,影视剧评论是神火上道最新写的一本都市类型的小说。小说的主角是“姬发殷寿”书中主要讲述了本书是影视爱好者的趣味指南!从热门爆款到小众遗珠,它深入剖析各类电视剧电影动漫,挖掘剧情、人物、制作背后的闪光点与不足,带你以全新视角看懂剧集,领略荧幕内外的多彩世界。

在线阅读

《封神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神话元素、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叙事魅力,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广袤的素材土壤。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承载着观众对封神宇宙构建期待的同时,却在剧情呈现与道教文化表达方面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与批判。

一、剧情的荒唐剖析

(一)角色塑造的崩塌

姬发:形象的扭曲与失焦

姬发,作为未来的周武王,在历史与文学的双重维度下,本应是英勇果敢、智慧超群且心怀天下的英雄人物。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他的人物塑造却令人大失所望。影片中,姬发陷入了一段极为突兀且占比过重的感情线中。与邓婵玉的情感发展缺乏合理的铺垫,从初次见面时的敌对,迅速过渡到暧昧情愫的滋生,这种情感转变毫无逻辑根基。在面对拯救西岐与邓婵玉生命的抉择时,姬发表现出的优柔寡断,完全背离了其应有的王者风范。一个肩负着推翻殷商暴政、建立新王朝使命的人物,在关键时刻却被儿女情长左右,其“恋爱脑”的形象塑造,使得姬发的英雄气质荡然无存,让观众难以对这个角色产生敬佩与认同。

殷郊:法相的荒诞与性格的割裂

殷郊,本是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和坚定信念的人物。他因不满纣王的暴虐,毅然走上反抗之路,其人物性格应是坚毅且充满使命感的。然而,影片中殷郊的呈现却令人匪夷所思。他的法相被设计成怪异的“蓝精灵”模样,这种视觉形象与观众心中对封神人物庄重、神秘的传统认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仅如此,殷郊在影片中的行为更多地表现为被情绪驱使的莽撞。他缺乏深思熟虑的决策,在关键时刻总是凭借一时冲动行事,这与他本应具备的坚韧和智慧的性格特征严重割裂,使得这个角色显得单薄且缺乏深度。

(二)情节设置的硬伤

夜袭军营:违背常识的情节漏洞

在夜袭军营这一关键情节中,影片的逻辑漏洞暴露无遗。西岐众人在距离邓婵玉军营仅仅十几米的地方,而邓婵玉及军营中的所有人却毫无察觉。从军事常识角度来看,军营作为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必然设有严密的岗哨和巡逻机制,以确保营地的安全。在如此近的距离下,西岐众人的行动竟然没有触发任何警报,这完全违背了正常的军事防御逻辑。同时,从人的感知能力来讲,十几米的距离对于警觉的士兵而言,是极容易发现异常动静的。这一情节的设置,严重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难以沉浸其中。

闻太师与十绝阵:关键情节的草率处理

闻太师,作为殷商的肱股之臣,不仅在政治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法力高强的修道者。他为了发动十绝阵,一直在精心筹备。然而,在影片中,闻太师的防御措施却显得极为松懈。他在打坐准备发动阵法时,身旁除了墨麒麟竟没有任何守卫,这使得姬发能够轻易地钻空子插眼破阵。十绝阵作为封神故事中的重要阵法,本应充满神秘与强大的力量,其发动与防守都应该是极为严谨的。但影片中如此草率地处理这一关键情节,让闻太师这个重要角色的形象大打折扣,也让十绝阵的威严和神秘荡然无存。

(三)叙事节奏的紊乱

感情线的过度渲染与主线的稀释

姬发和邓婵玉的感情线在影片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从两人的初次交手,到之后感情的逐渐升温,再到最后的生死离别,这一系列情节被浓墨重彩地描绘。然而,这种过度的渲染却严重稀释了电影的主线剧情。封神故事的核心在于商周之间的战争、各路神仙的斗法以及封神榜的归属,而过多的感情戏使得这些重要的主线内容被边缘化。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多地看到的是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对于封神故事的核心情节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使得电影的叙事重点发生了偏移,无法让观众感受到封神故事应有的波澜壮阔。

战斗场面与关键情节的仓促呈现

与感情线的冗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影中一些本应精彩绝伦的战斗场面和重要的封神情节却被处理得过于仓促。十绝阵的破阵过程,本应是充满紧张刺激和奇幻色彩的。在原著中,破阵需要各路神仙运用各自的法宝和神通,经过激烈的较量才能完成。然而,在电影中,破阵过程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没有展现出破阵的艰难与精彩,也没有体现出各方势力在其中的斗智斗勇。这种仓促的呈现方式,让观众无法领略到封神故事中战斗场面的魅力,也使得电影的观赏性大打折扣。

(四)战力体系的混乱

神仙战力的不合理设定

在封神的世界里,神仙的战力体系是有其内在逻辑和层级划分的。元始天尊作为道教三清之一,在原著中是地位尊崇、法力无边的存在。他是封神世界秩序的重要维护者,其神通广大超乎想象。然而,在电影中,元始天尊却轻易地被殷郊吸干法力,成为了一个脆弱的角色。这种设定完全颠覆了原著中的战力体系,让观众难以接受。同样,哪吒、杨戬等在原著中法力高强、神通广大的角色,在电影中却沦为了打酱油的存在,他们的能力和作用被严重削弱,无法展现出应有的风采。

凡人角色与神仙角色的战力错位

电影中还存在着凡人角色与神仙角色战力错位的问题。姬发作为凡人,虽然有着英勇的品质,但在面对强大的神仙和神奇的阵法时,他的能力本应是有限的。然而,在影片中,姬发却成为了破阵等关键情节的核心人物,他的表现甚至超越了许多神仙。这种不合理的战力安排,使得整个故事的逻辑变得混乱不堪。观众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凡人能够在神仙的世界里如此轻易地改变战局,这不仅破坏了封神故事的原有设定,也让电影的剧情显得荒诞不经。

二、对道教文化的亵渎批判

(一)对道教神仙形象的歪曲

元始天尊:神圣形象的崩塌

元始天尊在道教文化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代表着道的元始和宇宙的本真。他的形象应该是神圣、庄严、神秘且充满智慧的。然而,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元始天尊却被描绘成一个法力容易被剥夺的弱者。他在面对殷郊的攻击时,竟然毫无还手之力,轻易地就被吸干了法力。这种形象的塑造,完全违背了道教对元始天尊的传统认知,是对道教神仙信仰的极大不尊重。它破坏了元始天尊在信众和观众心中的神圣地位,让人们对道教的神仙体系产生了误解。

通天教主:形象的异化与扭曲

通天教主同样是道教三清之一,他在封神故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形象。在原著中,通天教主虽然与元始天尊在封神理念上存在分歧,但他依然是一位有着强大法力和深厚道行的神仙。他的形象应该是威严且充满神秘色彩的。然而,在电影中,通天教主却被设计成类似“伏地魔”的形象,他的造型和气质都与原著中的通天教主相去甚远。这种异化和扭曲的形象塑造,不仅没有展现出通天教主的独特魅力,反而让观众对道教神仙的形象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是对道教文化的一种亵渎。

(二)对道教教义和哲学内涵的忽视

“天命”观与“因果”论的淡化

《封神演义》原著中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教义和哲学思想,其中“天命”观和“因果”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天命”观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受到天命的支配,封神榜的产生和封神的过程都是天命的体现。而“因果”论则强调,人们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善恶到头终有报。然而,在电影中,这些深刻的内涵却被淡化甚至忽视。电影更多地呈现出简单的善恶对立和肤浅的情感纠葛,没有深入探讨封神背后的天命意义和因果关系,使得电影的思想深度大打折扣。

“有教无类”思想的缺失与教派斗争的扁平化

道教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无论出身贵贱、资质高低,都有追求道的权利。在封神故事中,截教和阐教虽然存在分歧和斗争,但这种斗争并非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不同理念和修行方式的碰撞。然而,在电影中,截教却被简化为“暴政象征”,截教与阐教之间的复杂斗争被扁平化为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这种处理方式没有体现出道教“有教无类”的多元价值包容思想,反而使得教派斗争的呈现显得过于简单和片面,是对道教哲学内涵的一种误解和歪曲。

(三)对道教仪式和文化符号的滥用

九曲黄河阵:文化内涵的剥离与滥用

“九曲黄河阵”在封神故事中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道教阵法,同时也是一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符号。它本源于民间社火祈福的仪式,其阵法的变幻暗合《周易》卦象,体现了道教对宇宙秩序和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然而,在电影中,“九曲黄河阵”却被简化为一个特效堆砌的战场。电影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视觉特效的元素,而没有真正展现出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这种对文化符号的滥用,使得“九曲黄河阵”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一个空洞的视觉噱头。

道教仪式的表面化呈现

影片中对一些道教仪式的呈现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例如,道士们的施法动作、咒语等,都只是简单地模仿,没有真正理解和展现出道教仪式所蕴含的神秘和庄重。这些仪式在道教文化中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方式,具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而电影中对这些仪式的随意处理,不仅没有展现出道教文化的精髓,反而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是对道教文化的不尊重。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剧情和对道教文化的呈现上存在着诸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电影本身的质量和艺术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产生了负面影响。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播媒介,应该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希望电影创作者们能够从这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尊重原著、尊重传统文化,为观众带来更多既有艺术价值又有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在影视改编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